汪潔民【財經專家】
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張其祿4月28日舉行「疫情、戰爭可能導致停滯型通膨隱憂?政府須謹慎因應」記者會,當然,媒體沒有大幅報導,也沒有聲量。但是停滯性通貨膨脹通常被認知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惡性腫瘤,快速惡化的話,甚至造成所有產業如同器官衰竭,讓經濟嚴重致命、股市崩盤、消費市場萎縮。
問題是,真的會發生嗎?還是只是選舉的造勢語言?
張其祿警告,台灣現在甚麼都漲價,接著是市場開始全面蕭條,最後就是「算了不要買了,甚至是躺平」,也就是嚴重的停滯性通膨。張其祿甚至預言,當重大戰爭發生後「24個月」內發生整體經濟衰退的「機率極高」,這是歷史事實,實際上大家也都感受到物價上升的壓力,也有學者大膽預估,台灣在今年第四季進入停滯型通膨。
央行總裁楊金龍亦表示,第一,台灣最近痛苦指數上升6%,這是典型「輸入性通膨」造成,但沒有伴隨失業率上升的風險。第二,台灣輸入性通膨壓力,從2021年開始確實增加了,不過因為台灣經濟基本面很好,不會出現停滯性通膨。
問題是,台灣到底有沒有通膨?
答案當然有,至3月底,台灣物價上揚跟去年相比,年增率3.27%,是自2008年三月3.88%以來的新高,確實超過一般可以接受的2%到2.5%的無感通膨標準,也就是一般民眾購買民生必需品時,會發現便當變貴了,或者同樣價錢,東西變少了。
自馬英九時代的油電雙漲後,累積近10年的物價開始必須反應進口糧食、飼料、基本金屬及原料價格和運輸成本大漲近3倍的成本推升,「一次性」的在2022年發生,涵蓋範圍包括雞蛋、飲料、雞肉、食用油等民生物資,擴張至汽車、冷氣、五金。
那麼,這樣的通膨數據會造成停滯型通膨及嚴重的失業率嗎?
這個問題就好像在推估,台積電在今年第四季就會嚴重衰退,台股在第四季就發生崩盤重挫,房地產跟著狂跌,台灣百業蕭條,直覺上就完全不可能。雖然台灣確實通膨超過警戒值,但這絕對是短期的風險,最快在五月份就會逐漸下降。全球面對俄烏戰爭引發的商品價格上揚。
事實上,對照其他主要國家的2月CPI年增率,美國為7.9%,3月增至8.5%,再度刷新40年來最高水準;歐盟區5.8%,三月則暴升至7.1%,連續5個月改寫新高紀錄;日本2月CPI年增率1%,也創2年以來新高紀錄;其他如南韓為3.7%、新加坡1月CPI年增率則為4%。台灣的3.27%通膨率相對溫和,但重點是人民對物價的感受和薪資增幅,能對應物價上漲嗎?
台灣正進入兩個不同的世界……
一樣是內需,觀光產業、餐飲服務業、養殖業受到極端疫情影響,已經進入停滯性的僵化,確實亟待救援,但是傳統產業紡織、鞋業、塑化、鋼鐵、基本金屬、玻璃、陶瓷,則迎來極大的中國轉單效應,雖然美國財政部考慮降低中國非戰略物資的關稅,但台灣傳統產業正迎來自80年代末的高速成長。

另一方面,剛公布的台灣製造業數據,依舊交出很好的成績單,工業生產指數年增6%,三月外銷訂單成長16%,出口數據暢旺,製造業將有6%至9%的增長。台灣從2019年開始受惠於美中貿易戰,對美國,對歐洲,對東協,都有年增20%的成長率,估計這是10年以上的「工業生產力循環」,加上自動化智能生產,大幅降低來自輸入原料價格的成本影響。
最明顯的案例,像中磊、啟碁、智易等通訊設備公司,受惠於美國拜登的大5G計畫,第一季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另外受到美國打擊中國太陽能板的影響,台灣風力發電、太陽能模組、重電儲能產業正在兩位數以上的成長,更不用說半導體業、電動車產業、機械工具業,未來10年,甚至20年,將極具擴張性。
說台灣會進入停滯性通膨,太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