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民【財經專家】
美股上周五(6日)持續下跌,跌跌不休的股市,讓資本市場充斥憂慮,即便是利多消息都被解釋為利空,上週五美國公布超級好消息,四月份非農數據顯示,美國在上個月新增了高達42.8萬非農就業,高於市場預期,失業率也穩定降至3.6%,回到疫情前的數據,瓦解美國可能進入停滯性通膨的市場謠言。
但是在上周五的股市反應,卻把這樣的「利多」,解釋為美國聯準會可能加大貨幣緊縮的「利空」 ,所以,年初至今的股市挫低,應該可以解讀為大牛市之後的修正,而不是熊市的開始。
基本上,以年化的股市趨勢,心態上必須是樂觀看待這波修正,以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而言,經濟基本面態度是確定的,也就是美國就業緊俏、消費力道強勁、投資呈現增長,唯一壓力就是通膨和中國封城斷鏈海嘯,會不會衝擊美國的民生物資和部分晶片需求,而通膨壓力,美國聯準會非常清楚的表態,通膨會逐漸下降!
清楚明白!美股的不確定性,不是烏俄戰爭,不是經濟衰退的可能,更不是消費力衰減的停滯性通膨,而是美國基本面強勁透露出對通膨的擔憂。而這個擔憂,在美國聯準會的判定,是將被穩定的逐步控制,股市下跌反應的投資情緒,而不是基本面的改變,今年美國是選舉年,拜登不可能放任美股持續漫無目的的下跌,五月會是關鍵
台股怎麼辦?在股票風險上,今年台股下跌可以非常確定,完全無關台灣經濟基本面發生問題,完全不是企業整體獲利有下滑的風險,完全可以判定下跌理由就是來自外資的賣壓,而外資的賣壓,是來自於美國股市近期的投資情緒不確定性。
回到股市短期價格風險四大分析因子,為資金,景氣,信心,和籌碼。外資撤離台股,造成目前資本市場最大的下跌因素分別為資金、信心兩個元素,其中資金在台灣,超過兩兆元的股市儲戶餘額,當然無虞,但是眾所周知,問題是外資今年快賣超2600億台幣,賣壓集中在台積電等半導體權值股,估計未來3個月仍無法看到改善,但賣壓會逐漸減輕,本土資金應該有機會反撲,最大原因就是六月開始的除息效應,畢竟去年整體上市櫃獲利高達4.2兆元,今年還要比去年更賺。
第二個元素是信心,信心來自成交量為指標,股票下行,成交量五日均線會呈現下滑趨勢,目前均量早就死亡交叉,必須等待五日均量向上穿越月均量,但目前仍無法看到,台股只能呈現震盪往下的格局。信心之所以不足,完全無關基本面,純粹來自於主流股尚未明朗。
之前創造加權指數大漲2000點的航運股,現在能扮演的只是股市下跌的煞車器,鋼鐵股則在中鋼獲利增加在今年呈現逐漸月減,無法凝聚傳產的支撐力道,金融股獲利依舊強勁,是今年股市的主流,但受到大盤賣壓,只能尋求支撐,現在台股唯一的趨勢只剩電動車產業,蘋果汽車在2024年上市,鴻海在美國電動車上看年產50萬輛,是目前最亮的題材,非常值得觀察。
第三,景氣,台灣經濟成長率最保守的估值在4.1%不變,但殺傷力比較大的是物價CPI,目前主要機構都大幅調高對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的預測至2.8%,已快逼近2008年的3.88%,加上台幣續貶,若貶破30台幣兌一美元,將可能引發下半年加速貶值風險,畢竟美國聯準會強勢升息態勢非常明朗,10年期美國債券指標利率絕對超過3.5%,美元、美國公債成為全球最吸金的方向,這些種種因素,對市場正向情緒一定會產生破洞。另外在五月份,國外整體經濟情勢持續受到戰爭、通膨、升息,國內則是疫情對消費的影響,看起來對股市影響也不太樂觀。

唯一比較有趣的是籌碼面,從油價3月上漲至117.46美元,到各種民生物資上漲訊息,第一季CPI年增高達2.81%,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及中國堅持清零政策不變產生的全球供應鏈混亂,台股從高點大幅修正2200點,在景氣上揚的格局當中,這樣的修正幅度,已經讓所有技術分析指標呈現嚴重落底的態勢。
通常資本市場轉折的發生,在於籌碼面的落底,換個角度看,就是解釋在本益比或股市殖利率,在一輪下跌後,超值的吸引價值型投資入市,背後關鍵的三大誘因,第一,台灣對俄烏貿易規模及金融曝險不大,實質影響有限,只要國際原物料價格不再走升或改善,時間估計在5月底之前。第二,國內疫情再升溫,但民眾消費模式已經更加多元,且疫苗覆蓋率高與疫情輕症化,均可望減緩終端消費的衝擊力道,甚至對6月以後的消費情緒擴大的預期心理。
第三,是最關鍵的因子,中國封城,對台灣其實是短空長多,目前國內民間投資依舊強勁,且第一季進出口與外銷訂單表現超強,以目前的態勢來看,台灣的投資力道一季會比一季更強,不只是台積電千億美金的投資,而是紡織、化工、塑化、機械、螺栓鋼筋,及金融業等傳產接受新一輪的中國封城紅利,及半導體設備、晶圓、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電動車包括微控制器、線束、機電、電池化工、感測器、散熱模組,及新的LED產業,在下半年進入爆發性增長。在籌碼面築底的態勢下,勢必會扭轉資金、信心的趨勢,最快520之前,可以看到台股走出美國通膨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