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謀【紘威新聞網總主筆】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布最新一波「平反」名單,包括美麗島案、許曹德案、蓬萊島案、武漢大旅社案等。這些案件的始末峰迴路轉、引人入勝,但在戒嚴時代,無所不在的並非匪諜,而是黨國特務,讓人不敢任意窺探內幕。禁忌塵封幾十年後,江山依舊在,夕陽卻已幾度更易。
施明德措辭強烈,斥責促轉會邪惡
美麗島事件的「主謀」施明德,批評促轉會的平反是「一個邪惡的做法」,否定了苦難一代人所有的犧牲,與他行為的高貴性。其措辭強烈,讓人不寒而慄,他抨擊兩蔣時代是「不義」、「暴政」與「喪盡天良」的時代…,一整個白色恐怖時代「反抗」的「正當性」,需要促轉會的審核嗎?
施明德認為促轉會做得還不夠,應該公布那些「不為人知」的「更為邪惡」的歷史真相,即所謂的「特務統治」所有細節,特別是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的組成,是否受到蔣經國與國民黨政權的指使及派任?促轉會有沒有徵集到施明德所說的真相,不得而知,促轉會曾表示,檔案管理局從2002年起的資料徵集,過程並不順利,有解密年限未到的機密檔案,或是相關單位還未釋出,有無施明德質疑的:「辯護律師」有沒有國民黨派來的「臥底」資料呢?

美麗島事件是反對運動轉捩點
事實上,還沒有完全放下美麗島事件的,大概只剩施明德,他的「唐吉軻德式」作為讓人佩服;然而,他以嚴厲的口吻痛罵民進黨執政的促轉會,政治效應卻大於揭露真相的歷史追求,他表露出的情緒,讓人感到他內心積蓄的仇恨多於寬恕,以施明德的高度,他應該要做得比說得多。
他痛恨兩蔣時代,對現在的民進黨也很厭惡,早年國民黨與此時的民進黨,好像怎麼說、怎麼做,就是不對。或許,他想突破「一黨專政」不能如願,想追求的政治價值,也無法藉由民進黨陳水扁、蔡英文的執政來實現,因而憤世嫉俗、恨鐵不成鋼?
他年輕的時代,搞台獨是「唯一死刑」,第一次被抓,沒有被判死刑;美麗島事件後遭逮,被處無期徒刑,那時他在黨外聲望極高,如果能出獄,有可能是「台灣國父」。然而,政治的轉輪不會等待人,台灣的反對運動在美麗島這群「聖人」入獄後,權力迅速被換手,成了關鍵的轉捩點。
權力之爭,美麗島世代的致命傷
民進黨之所以在1986年倉促成立,有許多因素,其中關於「權力」問題,與「後蔣經國時代」政治逐步解放有關,除了海外台獨聯盟遷台動作頻頻,美麗島受刑人也逐一獲假釋或保外,面對「神級」人物陸續返回政壇,「辯護律師」、「受難家屬」、新生代「黨外作家」,壓力沉重,只能盡速冒險組黨,否則「反威權統治」這支大旗的權力勢將旁落。
施明德與黃信介、張俊宏、許信良等美麗島戰友們,在1990年代很是叱咤風雲,但他們未能在黨內鞏固派系與組織。明星戰將陳水扁創「正義連線」、謝長廷組「福利國連線」,還有新潮流系,分別吸納立委、國大、地方幹部,三分黨權,施明德寄人籬下,是政治生涯的一個致命傷;他在立法院與新黨喝「大和解咖啡」,扁、長、新系多唱反調,顯示「美麗島」的光環已經不在。

被扁長終結,施明德應該如何自處?
施明德、許信良都有機會參選「台灣總統」,但是長江後浪確實洶湧,「辯護律師」之後,還有「學運世代」等著接班。禮讓就沒有退路,陳水扁超車拼戰2000年總統,宣告「世代交替」成功、「美麗島世代」終結。沒有舞台的他們,不是凋零,就是退黨,時代開了這個玩笑,讓他們無法享受真正執政的美感。
歷史的一頁已經翻過去了,民進黨也把美麗島的剩餘價值用到一滴不剩,施明德的憤怒可以被理解,卻很難再被新世代簇擁。他曾以民進黨身分當選兩屆立委,也擔任過黨主席,台灣社會早已平反「美麗島」,他不必再對促轉會窮追猛打。
促轉會的「平反」是「轉型正義」一個必然結果,當年施明德反抗威權強人的悲壯已載入史冊;由此而生的線民、臥底乃至叛徒疑雲,相較之下只是旁枝末節,美麗島世代應該放下,「那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不必眷戀與糾結,才能獲得更多的尊敬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