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政治評論員】
這兩年只要疫情擴散,恐懼意識就成了特定勢力操作輿論戰與心理戰最佳的溫床,並從中獲取政治利益。最近某藝人引述不實消息引發社會關注,雖然比對發文內容後確認來自農場文,但稍有理性的人應可理解這種「小孩越來越慘」、「看到這麼多孩子,就這樣走」內容後,即可判斷這是不折不扣的假新聞。
各類假新聞與農場文在2018年大選時就開始浮現,但是由於媒體管道日益多元,且融入更多嗜血文化與攝影剪輯的技巧,使其擴散效應迅速膨脹,不僅打破過去的耳語傳遞模式,也讓旁觀者開始享有「在場」的臨場感,特別是在媒體主觀詮釋下,客觀/主觀/媒介三種真實之間的分化分裂效應開始出現;簡單來說,特別在某些具有影響力的詮釋者加油添醋下,幾可亂真且具有穿透力。
這種操作之所以頻繁出現且造成社會不安,關鍵在於多數人處在資訊極端不對稱的狀態,一旦有心人士藉此進行認知作戰,在理性判斷趨於崩潰下,更容易放大解讀各項謠言、假訊息。同時,許多人在同溫層中不假思索地轉發或加以解讀,目的除了轉移內心的不安全感外,也可能是意圖成為自媒體中的意見領袖,成為「末世預言」的先知。
但是在假新聞與謠言催化下,反而容易加速對政府防疫措施信賴感的崩潰效應,從而強化這種恐懼的總和,並讓群眾失控的意志成為假消息傳遞的溫床。從這些滾動性的效應觀察,這就是典型「認知作戰」的飽和攻擊。
在社會質疑與輿論壓力下,這位藝人撤文並表示道歉,然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卻無限上綱,把整件事情歪樓,以支持言論自由為名聲援郭男,隨後不少藍營人士與媒體人隨即進場炒作此事,試圖拉高藍綠對峙,並以民怨為名,撻伐政府防疫不力。

朱立倫的操作與盤算不難理解,反正台灣出現疫情以來,在野黨無所不用其極製造恐慌已成固定模式,去年的「社區傳播鏈爆發」、「疫調騙人」、「確診人數有大量黑數」、「校正回歸形同蓋牌」、「國軍化學兵支援消毒藥劑非常毒」、「政府護航高端股市發大財」。
這些假消息傳出時,國民黨上自黨中央、立院黨團、立委、議員、名嘴、戰鬥藍,無不口徑一致且砲火猛烈,事後被驗證為謠言或假新聞時,這些大放厥辭的人,哪一個出來澄清過?更別說向抨擊對象道歉了!
諷刺的是,這次有關兒童確診大量死亡的爭議,明明驗證是農場假新聞,那些挾道德高度藉此情緒勒索的人,難道連「散播不實消息」與「保護言論自由」之間的差異都無法區別?把藝人吹捧成真相吹哨者,更是不倫不類的比喻。
不客氣地說,這些嗜血的政客若有心關注台灣的兒童,就應該提出具體的醫院與相關數據,再不然請專業醫師說明目前趨勢與腦炎感染的風險,只會揚言什麼「來不及說再見」,或到別人迎接新生兒發文中鬧版,才是消費生命的作法。
民主與極權體制在防疫政策上最大的差異,在於公開透明的基礎揭露疫情資訊,才能讓民眾清楚了解自己國家處在什麼狀態。這些人可能忘了,台灣醫療體系擁有高度的專業與自主性,這實在與中國南轅北轍,任何疑似確診案例無法上下其手刻意隱瞞,最近的個案正是民間醫生主動通報的結果,硬把由下而上的公民防疫意識與中國政府隻手遮天做法相提並論,豈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