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謀【紘威新聞網總主筆】
朱立倫在美國拋出「親美論」、「反共論」、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等言論,如此賣力演出,想在黨內引戰,讓「親中」的統派與「親美」的現實派進行路線之爭。朱立倫已無懸念,面對跛腳的黨權只能孤注一擲,否則年底選戰難有舞台,選後勢必被邊緣化。
朱立倫「民進黨化」
親美反共、沒有共識的九二共識,與民進黨立場一致,朱立倫「民進黨化」,是高招也是險招,他需要在這個戰場取得戰果,確立「朱立倫路線」,但黨內各路人馬按兵不動,讓他重拳打在棉花上。洪秀柱再提「兩岸同屬一中」,讓「兩個國民黨」浮上檯面。
蔣經國逝世後,藍軍分裂為「本土國民黨」與「外省國民黨」,第一次交鋒,各以李登輝及郝柏村為首,從憲改、黨權、民主化一路鏖戰,最後以1996年總統大選定高下,「林郝配」失敗作收。第二次交鋒隨即在1997年開打,「本土派」以李連為首,「外省派」集結於宋楚瑜陣營,從「葉爾辛效應」引發的修憲、凍省,到「連宋不配」,雙方在2000年總統大選攤牌,因為「興票案」發酵,「外省國民黨」再次敗北。
路線之爭,不可說的省籍與族群情結
第三次交鋒,從馬系反「連宋配」且輸掉2004年總統大選開始,延續至2005年馬英九與王金平的第一次「馬王之爭」,由馬奪下黨主席暫告一段落。連戰交權轉進中國,外省派取得上風,馬英九更在2008年贏得總統。
第四次交鋒,迎來第二次「馬王之爭」,馬藉「司法關說」欲拔除王金平立法院長之位,黨內本土派護王,黨外「太陽花學運」助陣,外省國民黨棄械,本土國民黨取勝卻也掩旗罷戰。第五次交鋒,外省國民黨力拱韓國瑜,壓制吳敦義、王金平等本土派及郭台銘、朱立倫,角逐2020總統,韓以慘敗收場,但吳、王鞠躬下台,淡出政壇,雙方各退一步,繼續在野。
國民黨的內戰,形式上的爭端看似明確,但名義上的「修憲」、「黑金」、「關說」、「韓流」,只是省籍情結與族群矛盾的檯面化,國民黨從未出現真正的「路線」之爭,曾經爭論的「台灣優先」,是妥協於「一個中國」下的權鬥。至於「反中」、「反共」,近20年來都不是主戰場。

國民黨要當共產黨台灣支部?
去年9月黨主席選舉,朱立倫與江啟臣打「親美牌」,與另一本土派的卓伯源得票率合計67%;統派張亞中獲33%,這是國民黨堅定的親中勢力。「本土國民黨」向來對「國家定位」沒有興趣,思想「務實」,習於被統治。「外省國民黨」像孤臣孽子,堅持中國「法統」,對於「一中」不能妥協。
傳統國民黨仰賴強人統治,李登輝掌權時,這個規矩被束之高閣,每下愈況的是,「鞏固領導中心」現在已銷聲匿跡。「外省國民黨」知道,要競逐黨權,難敵擁有多數台灣籍黨員的本土派,應付朱立倫叫戰「反共」,最好充耳不聞。
朱立倫真要引戰,對親共最力的人士必須不假辭色,總是隔山打牛,沒有短兵相接,不能施以停權或開除黨籍的鐵腕,只是打空槍,國民黨被稱為「中國共產黨台灣支部」,就不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