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盜火【政治工作者】
近年來台灣政媒工作者經常將KOL這三個字母掛在嘴邊。這是英文Key Opinion Leader的縮寫,指「關鍵意見領袖」。只是對照過去要能稱上KOL的標準,台灣社會怕是已經浮濫使用這三個字的價值意義,也胡亂賦予若干人等不符合這三字的身份。
日前,美國好萊塢影星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在白宮針對美國槍枝管制,發表長達20多分鐘的談話,因為美國德州5月24日發生一起悲慘的校園槍擊案,就發生在他的家鄉-尤瓦爾迪。這起悲劇帶走19名小學生和2名老師的性命,再次點燃美國社會、政界、媒體對於槍枝管制問題的巨大憤怒。
人們願意聽馬修麥康納演講,並非只是他來自當地的代表性,而因他是家喻戶曉的國際級明星,一個深入當地關懷慘案的名人(celebrity)。「通常」KOL必須先具備極高知名度,才會有伴隨而來的影響力。但是知名度並不足以構成「意見領袖」的全部要件,「觀點」、「價值」、「責任」以及「號召力」才是。
這段馬修麥康納在念白宮最高權力殿堂的談話,並不是矯情陳述罹難孩子來不及長大的故事,他之所以講話,是他不願看到孩子犧牲後,換不到社會對槍枝管制的一絲反省及改變。他嚴詞批判美國槍枝濫用情形是世界之最,也對政客喊話,要他們別只思考選舉連任,放下意識形態,好好面對這個嚴肅的議題。
除了演講過程懇切真誠之外,看得出馬修麥康納強忍心中的悲憤,以及他對於推動改變的決心,在這場演講後,他也將成為「這個議題」的KOL,保有對社會輸出他關鍵的觀點、價值、責任及號召力的正當性,而我們也看見美國社會多一個有勇氣挑戰爭議,真心關懷公共事務的明星。
從這個事件,我們反觀台灣社會。許多自詡或被稱為KOL的崛起網紅或名人等,也經常對時事針砭,甚至破口大罵,但是往往在仔細分析他們的言論之後,總難理解情緒背後的發言是否具有「觀點」或者完整的價值體系,要知道Key Opinion Leader的主詞是Opinion,要先有觀點才能是Leader,言之無物或只是小有人氣者,要灌上這三個字前,恐怕是不可承受之重。
簡言之,善用影響力是一回事,但名人跟關鍵意見領袖,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千萬別再胡亂使用KOL這三字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