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民【財經專家】
五月投資策略,《競爭力》是關鍵
美股在四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表現亮眼,四大指數全面走高,其中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1 81%,雖然第一共和國銀行 (First Republic Bank) 週五傳出該行最有可能的結果是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 接管,意味公司存款流失極其嚴重,盤中股價一度崩跌逾 50%,並且多次停牌。
該股今年迄今跌幅高達約 97%,股價只剩3.51美元每股,但是在英特爾強勢上漲的帶動下,道瓊指數週五收紅272點,寫下2月15日以來新高。標準普爾500指數走高0.8%,創2月2日以來新高,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0.7%,創去年9月12日以來新高,這些數據讓市場對於第二季股市注入信心。其中至為關注的台積電 ADR (TSM-US) 上漲0.75%;聯電則連3天走強 ADR (UMC-US) 上漲1.52%,漲幅高於台積電!
美股當中,英特爾公布的一季財報極為糟糕,不只是創下該公司史上最大季度虧損,淨損高達27.6億美元,這是連續兩季虧損,損失金額更創下史上最高紀錄,超越2017年第四季的6.87億美元。同時,該公司同時預期第二季可能再陷損失,同時預告虧損可能持續損失,這將是連續第三季發布虧損。
英特爾,這個曾經是最具有競爭力的半導體巨擘,竟然因為筆電市場萎縮,展現疲弱的趨勢,不過,因對執行長季辛格發布展望樂觀下的半年,反而激勵股價大漲。
英特爾的墜落,證明歷史上再強大的企業如果錯估情勢,或者企業領導者錯誤決定,都將企業導致進入高度風險,不只是因為台積電的崛起,讓英特爾墜落的競爭者如X86的超微AMD,ARM價構的高通,GPU巨擘的Nvidia。
最重要的是,蘋果也設計數據機晶片打擊英特爾想要跨入不同領域的IC設計,但是,英特爾最擅長的不只是電腦核心處理器,伺服器平台也是強項,即便這一波消費電子和半導體遇到庫存調整下,伺服器市場需求不減反升,依舊沒有辦法提供英特爾有好的機運。
這波伺服器需求闊走,相對於台廠終端組合工業,廣達(2382)股價收在85.90 過去六個月上漲18.90,漲幅28.21%,相對於也是伺服器大廠的鴻海過去6個月,只漲3.00,漲幅2.96%,收在104.50,另一檔3231緯創,年初股價30.1,上周五達46.5元,更不用說緯創子公司緯頴,成為伺服器業績股王。
競爭力才是選股重點
微軟買下鴻海富士康威斯康辛州土地,建構新的計算機中心,身為微軟主要伺服器的供應商,鴻海股價並沒有太大表現,表示鴻海的競爭力仍需要觀察,也許鴻海要思考公司分拆,將有競爭力的公司轉回台灣發展,畢竟在中國已經不是長久之計。
伺服器需求不中斷,全球資料中心和5G基礎設施,沒有停止的增加建置中,根據最新Meta的展望,AI未來發展正向看待,公司高層對外宣布將強化投資與布局,相對於落後Google及微軟,Meta只能更急追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進程,更改北美3座資料中心設計架構,Meta在美國3座資料中心,阿拉巴馬2座、德州1座將更改設計,這個新的設計對於AI及非AI雙架構將同時支援。
微軟,谷歌,亞馬遜,推特,Meta,紛紛加碼及投資新型態設計規格變更與提升增加競爭力,目的就是擴大客戶廣告市佔,於是包括雲端、高速運算(HPC)、邊緣運算(Edge)的需求也會同時加強,這也直接帶動核心及邊緣端的電信伺服器發展,瑞昱,啓碁,智邦,及散熱模組的3324雙鴻,3017奇鋐,3338泰碩。
根據Digitimes統計,全球資料傳輸量在3年內暴漲3倍,資料傳輸量將會持續提升,預估2022~2025年的全球資料傳輸量年複成長率,可達74%,包括高速運算傳輸的嘉澤,當然還包括AMD主要合作伙伴高速傳輸晶片一哥5269祥碩,將持續推升伺服器需求。而META 和谷歌主要的合作伙伴就是伺服器股王緯穎和廣達。當然以子而勝的緯創,也值得關注。
雲端、高速運算(HPC)、邊緣運算(Edge)的需求加強及全球資料傳輸量年複成長率,可達74%,這些晶片的需求是台積電的底氣,當初AMD能夠從與巨擘天王英特爾手下敗將,甚至差點斷氣的情況下,變身成為伺服器架構的主要競爭者,原因很多,但關鍵就是蘇姿丰,選擇兩個重要夥伴,台積電和祥碩,其中因為格芯無法提供7奈米的製程,迫使超微必需選擇價格較為昂貴許多的台積電,這是很大的賭注。
在台積電的協助之下,高超效力的超微伺服器終於取得市場的關注,相對於高通選擇三星代工,2020年一次大型的錯誤,整批晶片fall,讓聯發科趁機超車,也就是2021和2022交出漂亮成績單,聯發科的競爭力成為手機晶片一哥,從下半年將逐步回溫。
台積電是一人的武林,無庸置疑,英特爾還持續陷入晶片設計和晶圓代工的分岔路線,注定兩項都沒有辦法突破,而英特爾做出不斷擴張的蓋廠計畫,正將公司推向一個未知的未來,三星就是悲劇的借鏡。
三星企業同時是晶片設計,又是面板,記憶體也是,然後又做手機,三星是一代消費電子的巨擘,90年代將日本廠商打敗,算是狠腳色,但是中國崛起,中國用國家的力量,先打擊三星面板,然後掛掉曾在中國叱吒風雲的三星手機,現在直接挑戰三星的核心產業記憶體。
三星被迫做出從來沒有過的減產決定,英雄人物日薄西山,2015年,當時中國和南韓簽下一紙自由貿易合約FTA,沒有讓南韓如虎添翼,也沒有讓台灣遭到打擊,從數字來看2015年到2022年,中國對韓國出口從92.49億美金成長到135.5億美金,中製品大量以低價入侵南韓,而南韓出口到中國,則從164億美金,滑落到143.79億美金。
2023年第一季更慘,韓國從對中出超變成入超,反觀台灣,終止ECFA更多的談判,並停留在早收清單而已,雖然曾造成裕隆200億台幣損失,但是台灣對中國出口從2015年57.6億美金成長至2022年93.73億美金,原因很簡單,中國無法透過類似中韓的FTA低價將產品賣到台灣,反而是台灣將具競爭力的產業留在台灣。近日台股表現強勁的股票,從軍工,到能源和資安安控,都是Made in Taiwan。
趨勢沒有改變,軍工,漢翔(2634)人氣爆表、晟田(4541),精鋼(1584)、寶一(8222),新增兩檔駐龍(4572)、全訊(5222),其中全訊拿下台灣飛彈全體訂單,也被挪威國家基金選中。綠能,新增三陽,三陽今年可望獲利調高至6元每股,引進現在汽車的氫能巴士,進入氫能機車領域,另外農林也是碳權概念股,值得關注!
IP股也沒有悲觀的理由,台積電的強讓M31,創意,世芯ky,巨有科技,力旺,東落西進,來自美國訂單只有更多,隨著台積電進入日本,和未來的歐元區,IP業充滿期待,晶心科也是!
競爭力才是王道,台灣隊會更強。
延伸閱讀:昔日我們崇拜南韓 今日南韓羡慕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