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謀【紘威新聞網總主筆】
年底九合一大選,中國國民黨雙北市長人選蔣萬安、侯友宜都已出列,民進黨還在找人,這是人才窘境的徵兆,雖然國民黨還不一定全拿,但綠營始終面臨人選出不來、選戰打不贏的彆扭,這不是地緣關係、藍綠基本盤問題,也不全然是人才斷層,只是民進黨並不重視這類問題。
雙北成艱困選區,綠軍越來越難選
即使台北市由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新北市長還是「從缺中」,陳時中是政務官,有沒有第二位政務官來選新北市?其實民進黨在2018年就有人選問題,一度傳聞將卸任高雄市長與台南市長的陳菊、賴清德,將挑戰雙北市長,此構想曾被黨內視為好牌,但最終沒有成局。
當時,綠營在台北市提名立委姚文智、新北是立委吳秉叡,後者最後換將,由蘇貞昌上陣。姚文智、蘇貞昌除了本身有許多不利因素,姚一直飽受「棄保」困擾,蘇是「老將回鍋、缺少創意」,無法讓主戰場鎖定在北台灣,致使藍營在高雄點火後,一路延燒全台灣。
「大環境」2000年以來,中央與地方選戰的關鍵因素。2014年大環境有利綠軍,但民進黨仍在雙北找不到人,不得已在台北和柯文哲合作,新北由「水牛」游錫堃掛帥,是繼2006年謝長廷、2010年蘇貞昌參選首都後,又一位「閣揆級」人物降級參選地方首長,但三人都敗北,連同2018,已經四連敗。

扁時代後就缺少人才養成與儲備制
陳水扁執政時期,有條件、有計畫栽培學運世代的縣市長人選,林佳龍被鎖定在台中、陳其邁在高雄、羅文嘉在新北等。然而,事情沒有這麼順利,林佳龍、陳其邁都比原定時間晚了數年才真正登台;羅文嘉2005年敗選後,就不再有「儲備人選」,蔡英文、蘇貞昌擔任民進黨主席時,都未見前瞻性布局。
藍綠要在大選中獲勝,必須先營造「利己不利他」的大環境,即使如此,民進黨仍無法在2014年贏得新北,蔡英文、蘇貞昌、游錫堃「三巨頭」接連失利,顯示民進黨要贏得新北,困難度極高,甚至是藍營可以長期執政的直轄市,如同苗栗、花蓮、金馬等鐵票區。
泛綠曾在新北12個立委選區,贏取10個的誇張比數,但與高雄、台南相較,卻排不出市長接班人選,民進黨在南台灣縣市,許多「二軍」立委仍能在民調上領先藍營甚多,同樣的國會舞台,是問政能力有差距,還是經營模式有待改進?
找人選有困境,就回到民間找答案
參選雙北對民進黨部分政客而言,逐漸變成更上層樓的資歷與跳板,參選過雙北市的,不是院長就是總統,除了姚文智敗選後淡出政壇。這次提名大權交由黨主席徵召,做法有待商榷。若照慣例進行黨內初選,在台北市的砲火就是對準蔣萬安、柯文哲、黃珊珊,在新北就是侯友宜、朱立倫,有能耐的同志,不會讓初選冷場。
戰將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有時經過黨內競爭、乃至鬥爭,才能凸顯個人特質、能力、風範。政治不是請客吃飯,但民進黨越來越多以餐桌代替街頭、以欽定取代民選,就算當選縣市長,多數是搭上大環境的順風車,不是經過千錘百鍊的突圍,未來也很難坐穩位子,這是民進黨要思考突破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