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民(財經專家)
美國股市重挫,全球股市除了俄羅斯和中國以外,無一倖免,台股外資持股高達4成以上,其中,台積電更曾達79%,被拋售到外資持股跌破7成,台灣股價狂跌不止,當然來自於外資大賣。外資大賣不是台股基本面問題,而是因為擔心美國經濟前景走向衰退,走向衰退的背後就是高漲的通膨,迫使美國聯準會必須重磅升息。
表面上通膨來自俄烏戰爭,於是市場只能等待通膨數據變化,決定底部在哪,當然也有悲觀者認為,在龐大的升息壓力之下,美國經濟恐步入80年後期的停滯型通膨,於是賣壓更重。
其實美國通膨是來自於房市過熱,疫後消費預期,勞工短缺和過於龐大的聯準會印鈔機,油價和電價只是打火機,點燃早就瀰漫的通膨瓦斯。然而經濟學家、諾貝爾得主克魯曼預期「在猛烈的升息,運輸費用下降及斷鏈的晶片回補,美國度過因為猛爆性需求引發的通膨,也會因需求下滑,而迅速終止通膨」。從1y5y利率走勢,大約可預期通膨在下半年漸次走低,明年物價回歸平穩。
回到台灣股市,上周市場是股市悲歌,下跌到懷疑人生,當然外資狂賣權值股,讓大盤指數壓力重重,加上融資斷頭和棄息賣壓及季末作帳,當然也有分析者或政治評論者認為,造成股市狂跌900點,是宣布電價上漲前後,所有電價上漲議題是股市重挫的元凶。
是電價造成股市重挫?
錯,台股暴跌前夕,第一,外資在美國拋售台積電ADR,從年初百元一個單位,至今只剩77美元,而電價上漲對台積電的獲利幾乎沒有感覺的差異性,台積電在美國掛牌下跌,當然衝擊台股信心。第二,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強烈宣誓升息打擊通膨的決心,不惜降溫經濟的聲明,打擊投資人持股信心。第三,中國經濟降溫及本土產業替代效應,讓美光等大型企業發布獲利預警。這些都和台灣升高電價無關。
工業電價造成台灣通膨危機?
錯,台灣製造業6成以上和電子及半導體有關,這些產業,電價佔費用支出影響不及於一個百分點,而且台灣製造業產值一年約20兆新臺幣,台灣外銷一年約4500億美金,折合台幣13.5兆元,台灣製造業絕大部分跟外銷有關,但大宗商品,包括鐵礦砂、鎳、銅、小麥、玉米價格回跌速度約等於電價升幅,製造業對於通膨的影響力,僅限於少數和水泥、玻璃、石化業有關,佔製造業不到1成。
電價調漲增加企業營運成本,縮減、凍結人力聘用?
錯,從成本結構來看,電價影響最大的是水泥和鋼鐵,這兩個產業電價佔營運成本約15%,電價上漲15%,0.15×0.15=2.25%,影響最大只有成本結構約不到2%,企業可以用調整生產模式或自行發展能源替代,衝擊大幅減少,如果企業成本衝擊不到2%就會造成營運縮減,凍結人力聘用,當台灣是中國嗎?可笑至極!
謝金河直言,台灣的電價已經相對便宜。德國調漲後的工業用電1度約為台幣14.6元,歐洲的整體公用用電價格1度也在台幣10元以上;日本大約台幣15元、韓國則約台幣5元。台灣這次調整前,1度工業用電為2.57元,即便是調升了15%,仍相對全球而言是便宜的。「這種情況下,若放話(產業)要外移,我也不知道你要移到哪裡去?」謝金河指出,張安平曾提到產業在歐洲要承擔的電價比在台灣高4倍,大家也只能接受。而用電大戶應致力於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通膨和台灣升高電價無關,電價只是反應市場煤炭和天然氣價格,但是天然氣價格和煤炭上漲及運費價格上揚,在全球歐美國家早在去年九月就開始反應,台灣已經有效控制到今年四月,台灣產業早該有因應之道,不能永遠當「電價便宜的巨嬰」。但是五月核心物價仍為2.65%,背後還存在利率過低和房價漲幅過大問題,台灣央行應該和國際央行一樣,必須做出反應!
台灣電力問題不是電價,是「電力穩定供應」,這將會是整個第三季面對的問題,包括台達電、中興電、東元電機、大同、華新、大亞、三陽、元晶、中美晶、台泥、安集,題材和業績都會有表現,投資前可以根據資金與技術面評估介入時機謹慎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