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政治評論員)
近日林智堅的「論文門」與「球場門」爭議引發藍白兩黨圍攻,姑且不論在野黨的質疑已趨近於亂槍打鳥、毫無求證能力可言,套一句自己在政論節目道出的關鍵「不看棒球的人拚命嘴球場;沒學歷的人使勁打論文;而且這兩種多半不是桃園人」。
藍營韓國瑜或戰鬥藍化的現象已成為其論述的主流,這種只想民粹洗腦達到仇恨動員的操作,早在近兩年各種政治參與中得到驗證,從2020年以來的歷次選舉、公投、罷免案來看,藍營用換掉王浩宇與陳柏惟的小利,賠上總統立委、高雄市長、四個公投與中二補選,明眼人都知道國民黨整體的基本盤與支持度正迅速崩解、淘空中。
然而藍營政治人物入戲的人樂此不疲,而且年齡層含括老中青三個世代。他們似乎沒注意到,流失的不只有中間選民的支持,更失去整個青年世代的認同。直白說,這是國民黨自己的選擇,外人其實難以理解與置喙。至於白色力量何以東施效顰,主要是柯文哲效應所致,有什麼樣的老闆就有什麼樣的伙計嘛!
但我個人最不能接受的,則是民進黨自己人在論文議題的背刺態度。尤其是那位也是台大國發所畢業,指導教授還是陳明通的立委。在自己還沒搞清楚事情狀況時,就跟著對手陣營隨之起舞,甚至口無遮攔拋出什麼「換堅」或「一屍五命」這種聳動議題,試圖從中帶風向撈取個人政治利益。
不客氣地說,這位委員要查證或瞭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其實不難,只要打通電話詢問一下昔日的指導教授或自己的學弟市長即可,為什麼她寧可捨近逐遠呢?若以過去的行為模式觀察,答案就是她故意如此!我很想提醒這位委員一件事,就在還沒有轉身離開之前,她應該清楚民進黨的政治文化與DNA,畢竟也曾輔選與多次參選過,也熟悉這個黨的政治運作與群眾基礎。
平心而論,藍綠兩黨政黨文化本就不同,以初選來講更是涇渭分明,國民黨往往因為半個初選搞個你死我活導致整合分裂,民進黨則因為派系角力使得提名人選成為最強候選人。如果說,民進黨有意義的初選是建立在派系實力原則,那麼這種競技場邏輯必然使得對陣雙方精銳盡出,在真槍實彈的條件下交手才能選出最強的候選人,否則就會流於國民黨那種摸頭等徵召,拿錢搓湯圓的假劇情。
因此,藍營的團結永遠是形式上的,但綠營的團結則是實質的,初選的恩怨可以轉換成實際的合作,因為抬轎者與坐轎者都清楚,勝選是對彼此最有利的結局;說穿了就是「面子問題」與「實力原則」的差異。
回到前面的重點,民進黨提名陳時中、林佳龍與林智堅之前其實存在許多自我批評的機會,因為派系也在磨合彼此的競爭合作關係,在人選出現前各種意見也此起彼落,這個黨從來不是一言堂,政黨的理性抉擇就是「寧可先讓內部嚴苛盤整人選的爭議,也不要讓對手在選前亂打」,其實這也是2018年敗選的慘痛教訓,有時候在痛苦中的學習效果往往比較迅速,這也是藍綠的差異點:民進黨知道不能再來一次,國民黨卻老是回到上一次!
等到各地人選確定就戰鬥位置後,所謂的「大局」就是儘量摒除初選恩怨,一切以勝選為目標進行跨派系合作,這裡面沒有個人只有選戰全局,或許有些地方派系與個人選擇按兵不動或觀望,但整體態勢大致符合歷年來的趨勢,於是乎外界就看到陳時中、林佳龍與林智堅的團隊順利組建,主視覺陸續推出,然後空戰與陸戰依序就戰鬥位置。
在選戰過程中必然會有議題對抗與交鋒,面對對手的挑戰與攻勢,首先應該是釐清事件本質,在團隊合作下擬定策略與回應突破口,然後各司其職在不同的角色中發揮作用。
遺憾的是,這位特異獨行、自以為是的委員,一來沒搞清楚狀況,二來隨對手節奏起舞,三更砲口對內傷害自己候選人,四來也不願澄清當下最新的狀況。如果支持自己的候選人這麼困難,擁抱對手的掌聲如此廉價,何不在這裡就選擇分手呢?
反正同樣的狀況又會以不同的形式、時間、對象再來一次,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何苦老是把苦果往自己吞?人家明明就是打自利的算盤,不和我們掛團結一致的旗幟,那麼就道不同不相為謀,各自走各自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