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民【財經專家】
強勢升息,美元走強,是新局勢的開始還是全球的經濟悲劇?
世界銀行發布月報,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世界銀行關注到,主要經濟體國家為了抑制通膨的努力,各國央行互比式爭相升息,可能會使全球經濟在明年從成長陷入衰退。這是很大的警訊,世銀提到包括美國、中國和歐元區等三大經濟體如果同步急劇放緩,未來一年全球經濟難免陷衰退。如此一來,將會導致全球經濟將處於1970年自衰退後復甦以來,最嚴重的放緩階段。
世銀行長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表示,如果由美國歐洲發生急劇放緩的結果,恐會對拉丁,非洲,中東,中亞甚至東歐等新興發展中經濟體帶來可能的「毀滅性後果」。
世銀特別強調,希望歐美各國央行在連續性大幅升息過程中,應該就政策行動,與市場做出清晰地溝通,這將有助控制通膨預期,減少所需要的緊縮規模。
簡單的說法,美國聯準局為解決10年來的量化寬鬆以鄰為壑的方式,終於創造創造一個以「歐美為主」國家的通膨危機,現在必須快速升息拉大美元升幅,而過於上漲的美元,導致所有美元債務必須被支付更高昂的債息,結果令「資本」變得昂貴,終將大幅干擾全球經濟,導致2023年原本可以繼續正增長的全球經濟。
未來一年,不只是被美國經濟拖累,各國因應美國強勢升息,也將付出急劇升息的代價,最可怕的事,各國用外匯儲備換取一個嚴重價格下跌的美國公債,等於票面上正大幅減計了外匯儲備,美國等於不用花任何一毛錢就減計量化寬鬆印製的美債價值。
換個角度來說,「美國聯準局」就是「鐵達尼號的艦長」,「全球經濟」就是「鐵達尼號」,如果明知《高速升息》就是撞往冰山的決定,美國為一己之私,就將全球帶向衰退的風險。
為何世銀看得這樣悲觀?
一,強勢美元,打擊中國經濟力
上周五美元指數,盤中一度飆高到113.23點,創下2002年5月以來新高,以112.96點作收,這是2020年3月來最大單周漲幅。全球貨幣倒成一片,人民幣正式向7元人民幣兌一美金低頭,而人民幣貶破7元,除了關鍵性的跌破大部分外資進入中國的平均成本,更重要的是,如果人民幣繼續走軟,勢必引發亞洲貨幣競貶潮。
如此一來,為了對抗貨幣貶值,資金撤離的效應勢必衝擊各新興亞洲的外匯存底存量,更引發更大一波外資徹離潮,而美國聯準局如此顢頇,其實只是要彌補因為自2008年以來連續三次的量化寬鬆,印出強勢貨幣所造成的貨幣供給通膨,終於被引爆了,高息壓制需求,收回流通資金。美元走強,壓低全球商品價格,有利美國對全球資源擴張,重新啟動美國製造業。
同時,強勢美元和美國高息可以直接打擊中國在全球的擴張,甚至引爆一帶一路的資金成本,讓一帶一路的國家遇到嚴重的財務危機,甚至國家破產,中國將增加更多資金來源,如果中國財政困窘,則回頭圍堵中國國企在全球的資金鏈的資金取得,所以人民幣一旦失守7元,可預見的是大量外匯存底的流失,終究直指中國的外幣償債能力,只要中國再流失一兆美元存底,中國就會陷入美元流動風險,這件事在2015年就發生一年多的時間,美元存底蒸發一兆美金前例。
二,股市市值縮水,變相減計量化寬鬆製造的貨幣通漲。
美國10年期抗通膨債券(TIPS)殖利率也觸及1.426%,攀抵2011年2月來最高水位。
衰退預期風暴吹向美國股市,美股三大指數道瓊、標普和納斯達克上周各收跌4%、4.77%及5.03%,周線全黑。其中,納斯達克連續2周跌幅超過5%。MSCI世界指數23日回到近兩年低點,下跌2.07%。因應俄烏情勢,歐元走軟,及能源需求與供給問題,泛歐STOXX 600指數創造三個月來最大單周跌幅,收跌2.34%。
明顯的,不論是MSCI世界指數或泛歐指數,全都是因為《鮑爾升息風暴》造成的下跌,就現實面來看,美國就業水平依舊穩定,房價和租金已經看到鬆動,農產品價格逐漸穩定,雖然小麥有點雜音,那麼鮑爾為何不斷訴求美國不惜衰退也要打擊通膨的直白言論,從23日美股一片慘綠。道瓊工業指數終場重摔486.27點跌1.62%,以29,590.41點作收,這是是2020年11月來收盤新低,從股票市場來看,美國聯儲局笑納數兆美金蒸發,正好抵消來自美元強勢吸納的新資金。
美股續挫,也是減計量化寬鬆所製造出的市場熱錢最快速的方式。
股市降溫,鬆緩通膨,如此一來,資本市場要穩定,從原本希望9月22日升完三碼後可以舒緩的預期泡沫,美股所造成失望賣壓,蔓延全世界,也就是美國即便衰退,也仍舊是全球最強的經濟體。
所以,原本預計十月十五號,陸續公布的第三季企業財報,可以有機會轉換市場氣氛,現在有可能要等待到十一月三號美國聯準局的另一次可能的大幅升息,但以目前通膨情勢,美國聯儲局不太可能放手讓美國股市走強,或許只能期待第三季財報公布後,市場可以稍微穩定。
但可以理解,股市降溫會是聯儲局降通膨的一種手段。
三。衰退疑慮,讓油價順利引導走低,降低通膨並且打擊俄羅斯和沙特石油。
美國10年期抗通膨債券(TIPS)殖利率也觸及1.426%,攀抵2011年2月來最高水位,似乎預告油價朝40美元前進。
《鮑爾升息風暴》引發一如鮑爾希望的衰退陰影,全面籠罩石油市場信心,石油市場認為美國強勢升息所引發全球升息的連鎖效應,勢必削減原油需求,而鮑爾主導的《美元指數強勢》已經攀上逾20年新高,令倫敦布蘭特期油收跌4.8%,報每桶86.15美元,周跌幅6%;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期貨收跌5.7%,收在每桶78.74美元,周跌7%。
油價連破關鍵指標價格,西德州原油從110,100,90,現在跌破80元,從俄烏戰爭開始,迅速引導油價往回到疫情前價位,也使得美國汽油價格能夠迅速回落,紓解能源壓力,同時打擊俄油及沙特油,所以中國和印度即使便宜買入俄羅斯石油,但以目前價位,似乎沒有賺到甜頭,油價持續下跌,是不是很完美呢?
油價下跌,在戰略上,美國當然是贏家。
亞洲國家解封救經濟,台股內需崛起。
多個亞洲國家周五(23日)紛紛宣布取消強制戴口罩或向國際旅客開放邊境的措施。
日本將從10月11日起將開放自由行、恢復免簽機制,此舉有望重振日本旅遊業
台灣行政院也將在10月13日推行入境「0+7」,開放國境。
泰國將在9月30日解除全國緊急狀態,旅客從10月起入境不再需要出示疫苗接種證明。
已取消大部分旅遊限制的南韓,則宣告9月26日(下周一)開始,戶外不再強制戴口罩。
港周五宣布,下周一起入境檢疫政策由「3+4」改為「0+3」,旅客居家隔離三天後只要檢測陰性,就可返工復學。
新加坡早在8月幾乎解除所有限制,力求成為亞洲的旅遊和商業首選地,當地飯店價格已經先漲一波,9 月初漲至每晚259星元(184美元),創10年新高。
馬來西亞5月也已解除大部分防疫限制。
在這波強勢美元上漲的過程中,如果不參與人民幣競貶,亞洲會是美國升息最大受惠者,隨著資本陸續從中國移出,台灣的外銷訂單和出口數據來看,東協對台灣進口成長增加三成,歐洲對台灣也開始有一成以上進口的增幅,台灣絕對是另一個贏家,工業數據也顯示,來自台商回流,製造業仍維持穩定的增長。
本周最大的利多仍將關注解封後的內需增長,餐飲業八月營收已經創下歷史次高,其中最亮眼的當然歸屬於大型餐飲,飯店,晶華,美食ky,王品,天蔥(2740),亞都(5703),都樂觀看待接下來的尾牙訂單,最近漲勢最猛的就是六角(2732)。
當然,台股將仍承受來自外資的賣壓,多數股票其實已經超跌過基本面的表現,櫃買市場表現會比集中市場來的看好,內需股也是出口股如中鴻,榮鋼,減資後的金像電,及能源股如中興電,6806森崴能源,5227立凱ky,網通,安控都是屬於長線看好。
投資留意風險,資金宜設停損停利,內需外銷股風險較低,生技醫藥仍在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