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政治評論員】
從選舉造勢場的狀態,觀察候選人的個人魅力其實是個關鍵指標,日本著名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對這個現象有精闢分析。他的結論非常有價值:「如果要靠造勢集會來判斷選情,最好的時機點並非投票的前幾天,而是大約兩個月前到一個星期前。」
造勢場合「將要贏得選戰」的期望值
簡言之,如果說選舉結果是應變數,那麼自變數就是選前一段時間的造勢熱度與強度。因此從張善政近日在南桃園舉辦造勢晚會的氛圍,大致可以觀察或歸納出部分選情的輪廓。
張善政陣營聲稱動員了2.5萬人,但從照片來看,應該逼近萬人左右。鄭運鵬的會場也大概是這樣數字,兩陣營都有明顯的動員結果。小笠原指出,「有些大型集會,可能前方的參加者非常熱情,後方的氣氛就顯得有些冷清。」特別是在現場近身參與,就能體會這些現象,或者有更寫實的感受。
平心而論,台灣的選舉造勢集會,參加者在中途離去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如果候選人的群眾魅力夠強,大部分的參加者都會耐心聽完集會整體的規劃流程,不論是主角或是邀請的重量級助講者。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群眾心理,也可視為是一種另類看好度與「自我預言的實現」,因為就理性的投票行為分析,除了最狂熱的支持者外,多數選民不希望自己投的是「無效選票」,如何判斷其所支持的候選人聲勢的高低,造勢大會的人氣與自發性投入的情緒是指標,如果他們感受到現場的熱烈氛圍,不僅油然而生「將要贏得選戰」的期望值,也會將這種樂觀情緒傳遞外擴給其他人,最後形成選前的集體意志並催化投票的意願。

朱立倫與馬英九上台,群眾開始走人
來看張善政這場造勢,最壓軸的應該是黨內幾個大咖,如馬英九或是朱立倫。但是朱立倫一上台,現場支持者開始出現掉頭走人的趨勢;馬英九在台上時,台下群眾更是走掉一大半。可見,這次張善政的會場就如同小笠原所分析的,「候選人的群眾魅力不足,演講的途中離去的人就會變多」。
另一方面,群眾離散也可能是傳說中的韓國瑜一直沒有出現,讓鐵桿韓粉因為預期落空而感到意興闌珊,畢竟他們是被動員來的,當張善政講完後,這群人自覺「任務完成,應可上車就地解散」,在這些人心目中,馬英九的偶像光環已退,朱立倫的群眾魅力遠不及韓國瑜,提早打烊其實剛好而已。
張善政衝刺階段已落居下風
實際上,張善政的選情也反應在民調上,雖然偏藍民調頻頻做出張善政領先,但其實從數字來看,變動起伏並不大,未表態的部分還是居高不下,顯示兩種可能,一是投票率偏低,二是個人爭議與藍營負面選舉策略,讓選民不願表態且投票意願趨於保守。
因此,張善政這場大型造勢暴露出外強中乾的本質,對照賭盤近日出現鄭運鵬讓2萬票的盤口,證明最近幾次民調的機構效應,比想像中的還要明顯。張善政在陸戰上失利,空戰上又毫無節奏主軸的攻擊,在最後衝刺階段顯然已落入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