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政治評論員】
民進黨九合一大選落敗,蔡英文肩負起政治責任,辭去主席的位子,高雄市長陳其邁擔任代理主席。黨主席因敗選辭職是民進黨的政治傳統,2005年筆者在中央黨部擔任主管時,也因為敗選隨當時的主席蘇貞昌總辭,2018年敗選時蔡英文也有同樣動作,那些在帶民進黨「進入後小英時代」或權力跛腳風向的人,恐怕不太理解這個黨的政治生態。
在敗選之際,除了提出檢討意見外,更關鍵的是選出新的主席儘早進行權力佈局,因應2024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相較於國民黨內部各路人馬的算計,民進黨總統人選應該較為單純,這是賴清德宣布投入主席改選的原因;賴副的行動,獲得黨內部分派系支持,派系共治一直是民進黨的政治文化,在敗選後即時重整權力機器,進入以黨輔政的狀態有其必要性。
諷刺的是,不明究理的藍媒體、政論節目與名嘴,卻把這個黨內共識,刻意或惡意解讀成為黨內鬥爭,讓那些已成政治邊緣人的「前綠營人士」現身說法,如前文所言,這種解讀除了猶如盲人摸象外,很多內容與事實完全不符。
其實,那些綠營邊緣人或過氣者與民進黨的決策、派系政治脫離甚久,他們只是依據自己的主觀認知拼湊一些碎裂的圖像,這種動機出於自己的相對剝奪感與仇恨,成為藍媒刻意用來操作仇恨值或反民進黨的另外一項工具,偏偏這些政客或學者樂此不疲。
要釐清賴清德參選主席的層次並不難。首先是時空背景的差異,這些人喜歡拿上次總統初選與當下情境相提並論,蔡英文總統當時尋求連任,正當性勝過彼時擁賴的制度捍衛者,然而賴副目前儼然成為民進黨未來的共主,在新敗需要整隊之際,接任主席是利大於弊。
藍營或假綠人士很難理解民進黨務實的政治文化,不論當年的長扁之爭,或後來的英蘇或蔡賴衝突,總是能在成全更大利益下將個人恩怨放下,蔡英文任命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或是提名賴清德成為副總統的劇情,完全不可能在國民黨發生。
國民黨的政治鬥爭文化,向來是你死我活的零和結果,不然就是誰卡誰或是「別人的失敗,就是我成功」的操作,2019年吳敦義那種寧可當造王者,引進韓國瑜與郭台銘卡死朱立倫的做法,成就了一個被罷免的落跑市長,也斷送國民黨大好江山。
朱立倫現在似乎也如法炮製,如果吳敦義當時提名韓國瑜,讓他掀起反民進黨的旋風是無心之舉,那麼朱立倫刻意操作的仇恨值動員,達到「下架民進黨」的浪潮,是他操作甚至放縱王鴻薇與徐巧芯這麼做,前一次吳敦義私心自用卡朱,這次就是朱立倫處心積慮卡侯友宜,甚至想要造成既成事實,挾勝選結果贏者全拿而唯我獨尊。
輸掉選舉的民進黨試圖整隊進行重建,賴清德擔任黨主席雖然有不同聲音,但應該是大勢所趨,關鍵是黨秘書長的安排,除了要維持與府院黨團幕僚長的溝通外,也維繫派系共治的平衡。
勝選的國民黨主席卻一心盤算個人政治利益,引來各方人士勾心鬥角與合縱連橫,民進黨尋求內部團結放眼一年多後的布局,國民黨暗潮洶湧進入近身肉搏階段;「失敗方重振旗鼓凝聚團結,勝利者走向鬥爭分裂」,這就是兩黨之間最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