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錦【紘威新聞網評論作家】
最近有兩部戲劇在台灣引起很大的迴響,一部是改編自陳耀昌小說《傀儡花》的《斯卡羅》,另一部是汪怡昕製作的《國際橋牌社2》。這兩部以台灣本地為背景的戲劇,前後相差 150 年,但是在 2021 年的現在,同樣都讓台灣人被深深吸引,看得忘了時間。

《斯卡羅》描述 1867 年「羅妹號事件」後,台灣島南部,原住民、閩客漢人、漢番混血的土生仔,各族群面對美國人踏入這塊土地,而從互相算計到共生共存的故事。而《國際橋牌社2》則是以 90 年代的台灣政局為背景,以真實人物影射,描述台灣民主化後初期的政治權鬥故事。

這兩部戲引發關注台灣歷史的人觀賞、討論,當然也引起一些人檢討其「意識形態」。像是中時社論就直指《斯卡羅》「利用戲劇張力為意識形態服務,讓戲劇『為黨服務』」。而《國際橋牌社2》製作人汪怡昕更怒轟收到公視邀約上節目宣傳《國際橋牌社2》,但卻又通知取消,原因是該劇「有『明顯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議題』,所以難登國家媒體的大雅之堂」。原來,台灣只能有一種意識形態,那就是「討厭民進黨」。
這兩天中國藝人趙薇被中共清算的新聞報很大,他是演《還珠格格》成名的中國演員,很多人看過這部瓊瑤小說改編的戲劇,有人說過這部戲政治不正確嗎?前陣子《後宮甄嬛傳》也紅遍台灣大小螢光幕,有人指責過這部戲意識形態不及格嗎?
之前知名製作人王偉忠製作《光陰的故事》連續劇,以懷舊的方式演出一個眷村的故事,有人批評他是為黨服務嗎?這些戲紅遍大街小巷,但當時「戲劇歸戲劇,政治歸政治」,沒有人會去檢視其意識形態。很明顯看出來只有以「台灣」為主體時,意識形態才會跑出來,並且以負面呈現。
也就是說,有人在塑造一種意識形態——「討厭民進黨」,並且藉此洗腦台灣社會。這是一種政治鬥爭,藉由討厭民進黨意識的成形,進而奪取民進黨的執政權力。這種政治鬥爭是全面性的,在政治上奪取統治權,在社會上奪取話語權,在文化上奪取詮釋權。所以你不能演出台灣的故事。
但是這麼做違背了人性,人會自然而然的去探索、去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這是安身立命的方式,所以為什麼《斯卡羅》、《國際橋牌社2》會獲得高度的肯定,比起用俊男美女偶像撐起來的清宮戲也不徨多讓,被各種意識形態攻擊也依舊火熱。其實這就說明了台灣人對自己發聲說自己的故事、自己演出自己的歷史有多麼渴求。而這也說明了台灣還太少這樣的戲劇、小說、音樂等藝文創作。
藝文作品當然是一種意識形態,沒有意識形態是不可能發展出作品的。自由的最低標準,就是可以表述創作者的意識形態,也就是他的觀念。如果我們只能有一種意識形態——「討厭民進黨」,那麼台灣就不是自由的。
事實上只有一種意識形態,你不只不自由,也會顯得很愚蠢。就像這兩天網路上有人在訕笑民進黨是「塔綠班」,但開這種玩笑的人或許年紀小到從不知道,台灣真有過像塔利班統治的時代,那就是國民黨統治的時代,一樣規定你食衣住行育樂,只是沒有在鏡頭前拿槍指著你遵守而已。
這些當然在王偉忠的《光陰的故事》裡不會演給你看。而你還能在網路上說民進黨是塔綠班,就恰證明了民進黨不是塔綠班,所以當你只有一種「討厭民進黨」的意識形態,說多愚蠢就有多愚蠢,是吧?
所以,至少為了不要變笨,我們期待有更多為台灣出聲的作品出現在文化市場上,讓我們透過藝文方式,去理解我們的家鄉。而要讓台灣文化的樹苗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觀看、去欣賞,去消費。現在,讓我們把《斯卡羅》、《國際橋牌社2》看爆。